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Slider

盛松成:目前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好时机

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如何评价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未来汇率形成机制如何进一步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如何推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下称《21世纪》)就上述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23.390, -0.72, -2.99%)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

  社融、M2增速不一致反映金融回归服务实体

  《21世纪》: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你认为目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如何?

  盛松成:近段时间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社融与M2增速出现了不一致。一方面,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保持平稳;另一方面,M2的增速下降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今年5月份M2同比增长9.6%,此后便延续10%以下增速至今。

  M2增速趋于下降反映了金融部门去杠杆取得成效,是前几年高增长后向合理水平的回归;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保持平稳,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并未减弱,实体经济流动性并未过多受金融去杠杆的影响。M2增速趋于下降而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高的增长,可以在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保证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

  《21世纪》:历史上看,社融与M2增速走势大体一致。不过,当前社会上对社会融资规模与M2走势差异看法不一。你怎么看待这一分化?

  盛松成:从历史上看,社融与M2增速走势基本一致,两者相关系数达到了0.88。

  个别月份两者的增速甚至完全一致,如2016年一季度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和广义货币M2增速都是13.4%。不过据央行数据,社融与M2走势从2016年10月份开始出现差异,并且差距逐渐扩大,至2017年8月份增速相差4.2个百分点,差距达到最大。

  社融与M2,分别反映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两者相互补充、印证,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过两者统计的角度、范围和创造的渠道都不完全相同。比如外汇占款、财政投放、银行投放非银(未投向实体经济部分)能够派生M2,但不能增加社会融资规模。

  当前造成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M2增速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去杠杆。一是金融去杠杆导致银行体系投给非银金融机构的资金减少。银行购买非银机构发行的资管等金融产品,将派生M2,但是否增加社会融资规模则要看非银机构有没有将这笔钱投入实体经济。二是金融去杠杆导致表外融资渠道减少,货币创造的途径压缩。今年前9个月,M2各来源结构中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与2016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导致M2增速同比回落5.8个百分点。9月末,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同比增长10.5%,增速同比回落41.6个百分点,对M2变动的拉动率仅为1.1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对M2变动的拉动率为6.9个百分点。而从各项目对社会融资规模变化的贡献率和拉动率看,相比2016年同期,今年1-9月人民币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拉动率上升,而委托贷款和企业债券的拉动率下降。但拉动作用上升的因素影响程度大于拉动作用下降的因素,因而社会融资规模能够稳中有升。

  另外,两者增速的背离还与其他一些因素有关,如金融创新引发存款搬家。近年来货币基金、各类资管计划等产品增长很快,但不少都没有统计到M2中去,同时大量企业和居民选择以货币基金等存款以外的形式储蓄,银行存款来源不足、负债压力加大、派生贷款的能力下降也导致M2的增速趋于下降。此外地方债发行减少,也会导致派生存款同比少增较多。

  未来随着金融去杠杆逐步到位,金融继续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M2增速将趋于合理水平,预计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不一致将逐步缩小。

  金融领域内的各项改革要协调推进

  《21世纪》: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你认为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

  盛松成:目前对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讨论已经比较充分,我认为应该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按照成熟一项、推进一项的原则,各项改革交替实施,互相创造条件。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关系。此外,还应注重市场方面的开放,如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以及金融市场准入进一步对外开放。协调推进各项金融改革有利于减少金融体系震荡,平稳、有序地完成金融市场化改革任务。不仅是金融领域内的各项改革要协调推进,还应注重金融领域改革和实体经济改革的协调推进。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利率主要决定于国内经济金融环境,汇率则主要决定于我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贸易条件。

  《21世纪》:汇改方面,今年5月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中引入了“逆周期因子”,对此你如何看待?

  盛松成:逆周期因子是抑制汇率超调和“羊群效应”的有效手段。另外,逆周期因子是今年5月份开始实行的,而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的升值是在8月份以后。

  汇率长期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但在短期内,往往会受市场非理性预期的影响,产生市场超调和“羊群效应”。去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不断向好,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却不断增强,这就是一种证明。

  逆周期因子发挥作用可以是双向的,无论是汇率单边贬值还是单边升值的时候,逆周期因子都能发挥作用,以减缓汇率的短期大幅波动。同时,当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或单边升值的趋势得到改变、汇率短期波动幅度较小时,也可以弱化逆周期因子的作用。

  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目标不可逆转

 

  《21世纪》:十九大报告在回首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这是否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也意味着人民币仍需进一步国际化?

  盛松成: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目标不可逆转,目前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时机。首先,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成为我们的长期战略目标,时机成熟就应逐步推进。第二,目前人民币汇率已稳中有升,外汇储备也已连续8个月增加,足以满足我国的预防性需求。随着未来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提高,我国所需要的外汇储备还将进一步下降。第三,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了回流的渠道。第四,我国企业走出去和 “一带一路”倡议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认为,应该全面总结最近两年来我国汇率管理的成功经验,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同时,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