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定价“换锚” 利率市场化再进一程
贷款定价“换锚” 利率市场化再进一程
来源:金融时报
8月16日,人民银行宣布自即日起,各银行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LPR报价行应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LPR报价行由10家扩大至18家。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的方式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利率并轨”靴子落地,意味着贷款定价锚由此前的贷款基准利率转变为LPR,此后银行贷款利率将会随市场利率“动起来”。
“在‘利率双轨制’局面下,一方面,货币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基本是根据供求情况以市场化的方式决定;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仍是金融机构决定存贷款利率的重要参考。”交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中心副总经理仇高擎表示,结合当前国内形势看,人民银行推进利率并轨,一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二是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而能更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专家表示,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将延续稳健取向,适时适度逆周期调节,市场利率还有一定下行空间,企业贷款利率也将随之下行,而且下行幅度会明显加大。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018年二季度以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及外部风险演化,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开始向中性偏松方向微调,主要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推动市场流动性进入合理充裕状态。从代表市场利率水平的DR007来看,该指标在2018年3月的均值为2.86%,而今年6月已降至2.50%,下行幅度达36个基点。同期,主要体现银行对企业贷款利率的一般贷款利率仅下行7个基点,即从6.01%降至5.94%。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两个降幅的明显差异表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可能遇到阻碍,政策意图与企业感受之间存在落差。其中的主要堵点在于,此前银行贷款利率要参考基准利率定价,对市场利率波动不敏感。在基准利率保持稳定的背景下,虽然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企业在贷款成本方面感受不足。
为此,2018年4月,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提出要解决“利率双轨制”问题。此后,该项改革在广泛的市场预期中持续推进,直至如今“靴子落地”。
对于LPR报价行的扩围,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表示,增加城商行、外资行和民营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全面地参考了整个银行业不同风险偏好银行的定价水平。
“然而,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企业自身基本面、信用质量、盈利能力等,短期内贷款锚定标的的转换,并不会对信贷市场形成较强的冲击。”陈冀认为,LPR新报价机制意义最为深远之处在于,将LPR挂钩MLF操作利率,增强了人民银行对于信贷市场融资成本的“抓手”作用,为未来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的利率(价格型)传导渠道奠定第一步基础。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自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1999年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之后从贷款利率到存款利率,稳步推进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直至取消上下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2015年从形式上基本完成。
然而,考虑到部分银行仍未具备完备的存贷款定价能力,2013年,人民银行指导成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因此,虽然我国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管制已经放开,但实际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依然有限。
在新机制下,贷款定价在LPR基础上加点,而LPR又主要挂钩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MLF。陈冀表示,这就使得MLF等操作利率的调整具有更强的政策信号意义。之所以选择锚定1年期MLF操作利率,主要由于可以与同期限贷款直接匹配,直接反映银行负债端从人民银行获取流动性的资金成本。同时,1年期MLF操作利率可同时在货币市场向短端和长端两个方向传导影响。
“长远来看,存量贷款实行新老划断,随着存量贷款不断消化,采用LPR定价的贷款存量上升,贷款基准利率也就逐渐淡出定价逻辑。即使人民银行不正式公告取消,基准利率也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陈冀说。
随着贷款利率并轨稳步推进,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相关性将逐渐提高。仇高擎表示,在存款利率仍未完全市场化之前,市场化负债与市场化的贷款资产将更为匹配。为适应利率并轨新环境,不少商业银行已前瞻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建立存贷款和市场的统一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基准曲线,提高LPR定价贷款占比等。从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角度看,考虑到当前利率并轨新进展,建议可从提升FTP市场化程度、提高利率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创新代客利率风险管理业务、积极推进交易型银行建设等方面提前做好准备。